高力士,作为李白故事中的反派角色,经常被描绘成一个权倾一时、心狠手辣的宦官,这让他的名字在许多人心中带上了浓厚的负面色彩。曾经,我也对这个名字怀有不小的反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发现,自己对高力士的认知或许有些偏颇,甚至产生了深刻的误解。
高力士并非我们所想象中的那个肆意横行、恃宠而骄的权臣。他也不是那种陷害忠良、为所欲为的奸宦。相反,从历史的长河中看,他的形象和事迹要更加复杂和深刻。高力士,原名冯元一,来自岭南潘洲(今广东高州)。少年时期,因参与岭南的谋反事件,他被迫成为了阉人。十五岁那年,他被岭南的讨击使李千里带入了宫中。由于机敏且才干出众,高力士获得了宦官高延福的赏识,被收为养子,并由此更名为高力士。
当时,唐朝的宫廷内斗激烈,权力的更迭如同翻云覆雨般难测,每个人都得小心翼翼地行事,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可能丢掉性命。在这种复杂的权力斗争中,高力士凭借敏锐的眼光选择了支持当时还只是临淄王的李隆基,他全心全意地侍奉李隆基,成为了李隆基的得力心腹。李隆基最终并没有让他失望,两人共同铲除了韦皇后与太平公主,最终李隆基登基为帝,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唐玄宗。
随着李隆基的登基,高力士的地位也水涨船高,逐步成为唐朝的核心人物之一。在唐玄宗的治理下,高力士曾担任过右监门将军、知内侍省事等多个重要职务。他对上,始终忠诚无二,尽心尽力地辅佐唐玄宗,尤其是在关键时刻,他常常给唐玄宗出谋划策,提醒他保持警惕与理智,凭此深得玄宗的信任与重用。对下,高力士则始终谦虚低调,行事谨慎稳妥,不恃宠而骄。他不仅从未结党营私,还屡次推荐有才之士,这使得他在朝廷中的声誉也相当好。
展开剩余74%可以说,唐玄宗之所以能开创“开元盛世”,其中高力士的贡献不容忽视。可是,随着岁月流转,唐玄宗在晚年逐渐变得骄傲自大,他不再关心政务,沉迷于享乐和声色犬马。面对这种变化,朝中的臣子们不敢明言劝阻,唯有高力士一人敢于直言。他多次劝谏玄宗,可惜玄宗已经听不进去,他的堕落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
这场叛乱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局势。曾经果断的唐玄宗,此时却失去了往日的锐气,面对叛军的逼近,他只想着逃命。结果,他的逃亡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却失去了帝国的江山,失去了心爱的女人,甚至丢掉了作为皇帝的尊严和体面。当时,许多人在此时选择了背离他,纷纷各自逃命,但高力士没有。他始终坚守在玄宗身边,不离不弃。
唐玄宗在逃往四川后,虽然平息了叛乱,但他仍被迫回京。面对险境,所有人都已将他抛之脑后,唯有高力士在此刻挺身而出。在唐肃宗手下的宦官李辅国威胁玄宗时,高力士毫不犹豫地挡在了玄宗前,面对李辅国的威胁,他毫不畏惧,怒斥其无礼。李辅国一时间竟被他震慑得不敢再出言不逊,最终不得不低下头来,给玄宗牵马。
然而,并非所有宦官都像高力士那样有着宽广的胸怀。李辅国很快将此事上报给唐肃宗,并夸大其词。唐肃宗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也为了让玄宗过得更为凄惨,批准了将高力士流放至巫州(今湖南黔阳)。这一年,高力士已经七十七岁,离开了陪伴他近五十年的唐玄宗,两人终于不得不分别。
流放后的高力士,来到巫州,看到这里的荠菜满山遍野,却没人采摘,这一幕令他不禁心生感慨。曾经,他也是长安城里炙手可热的权臣,受人敬仰和依赖,而如今却成了一个无人问津的老人。面对眼前的落寞,他不禁写下了《感巫州荠菜》这首诗,表露心中复杂的情感。
《感巫州荠菜》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
诗的意思其实并不难懂。前两句写的是高力士过去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在长安和洛阳等大城市,荠菜是一种卖得很贵的食物,而在巫州,满山遍野的荠菜却无人问津,几乎成了“野菜”。这显现了高力士从曾经的风光到如今的冷落,鲜明的对比令人感慨万千。
然而,诗的后两句,则表达了高力士内心的坚守与不改的志向:“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无论身处何地,他的内心依旧未曾改变。虽然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习惯和环境迥异,但他内心对唐玄宗的忠诚与坚定的信念,始终如一。可以说,这首诗不仅仅是在描写一株普通的荠菜,更是借着它来表露自己深藏心底的情感和不变的忠诚。
历史也验证了高力士的忠诚与坚持。在流放巫州两年后,孤独的唐玄宗在太极宫内去世。得知消息的高力士悲痛欲绝,他心如刀绞地朝着长安的方向痛哭,最后因伤心过度,吐血而死。此时,他已是七十七岁,死在了他曾为之殚精竭虑、无怨无悔的唐玄宗身旁。高力士的坚持与忠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未曾改变,让人感动不已。
他一生的忠诚与坚守,最终成了一段传世的佳话,令人钦佩,也让人深思。
发布于:天津市展鹏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