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著名的帝王无疑是唐太宗李世民,紧随其后的是武则天。在他们的统治下,国家迎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文化、经济、军事等领域均达到了巅峰。他们通过多方面的改革和实施开明政策,极大推动了朝廷的发展。然而,在这群伟大人物中,有一位同样不可忽视,那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讲述的唐高宗李治。
李治到底有多强大?他的权谋又有多深不可测?甚至有人说,就连武则天能够掌握朝政,都是在李治的算计之中。李治出生于唐太宗的治世,自幼便浸润在浓厚的政治氛围里,接受了严格而系统的教育,不仅广泛研读经史典籍,还在军事和政治领域接受了专业训练。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李治在父亲李世民的严厉教导和监督下,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性格温和且谦逊,得到了太宗的高度评价和群臣的广泛认可。李治登基与其他皇帝不同,许多皇帝或因资历,或凭实力获得皇位,但李治的上位,却因两个哥哥之间激烈的权力斗争而得来。
展开剩余87%他的两位哥哥本是争夺帝位的首选,然而兄弟间的矛盾激烈,甚至到了生死相搏的地步。唐太宗深知,如果让长子继位,次子必将无路可走;反之亦然。权衡再三后,他决定让李治登基,虽然李治性格相对柔弱,没有兄长那般强势,但正是这一点,使得兄弟间的纷争得以避免,两人得以幸存。
于是,唐太宗驾崩于终南山翠微宫后,1963年六月一日,年仅22岁的李治正式即位,成为唐高宗。其执政初期被称为“永徽之治”,开创了一段较为清明和稳定的时期。李治继承了父亲李世民的多项政策,鼓励臣下积极进谏,执政宽容开放。为了深入了解民间疾苦,他每天都会召集十位刺史入内,听取他们的意见和百姓的诉求。
事实上,李治的文治武功丝毫不逊色于李世民。他善于识人用人,提拔了大量贤臣:文有卢承庆、薛元超,武有苏定方、裴行俭等人。在其统治下,政治清明,农业和商业发展迅速,人口从贞观时期不到300万户增至380万户。在对外战争上,李治更是成绩显赫,向东彻底消灭了高句丽这一隋唐时期的顽敌,向北则将贝加尔湖纳入版图,向西则建立波斯都督府,扩展了唐朝疆域直至咸海,达到历史上最广阔的领土规模。
唐高宗继承了唐太宗的外交策略,施恩于臣服之国,对不服从者则以武力征讨。永徽年间,唐朝先后对东突厥、西突厥、高丽等国发起军事行动,多数国家或被灭亡,或被迫臣服,最终纳入唐朝版图。李治的君臣秉承唐太宗的法令,确保了边疆安定和国内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形成了“永徽之治”的盛景。他工作勤勉,每天一朝,远超李世民三日一朝的频率,表现出非凡的决断力和勤奋精神。
李治能够登基,得益于他的舅舅长孙无忌的支持,长孙无忌在李世民面前多次称赞李治。李治即位后,长孙无忌成为权倾朝野的重臣,而历史上所有皇帝对这样的权臣都十分忌惮。正是在这关键时刻,武则天进入了李治的视野。
在武则天出现之前,后宫的掌权者是出身名门的王皇后,她属于强大的关陇贵族集团,而这集团正是长孙无忌的后盾。由于关陇贵族势力庞大,李治心里一直谋划着如何削弱这一集团的权力。关陇集团的起源可追溯到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以及隋文帝杨坚的岳父独孤信,他们通过操控西魏、北周、隋唐四朝的更替,成为当时的实际掌权者。
这个“关陇集团”如同一个庞大的股份制公司,有八位董事会成员,由关陇地区的八大世家代表组成,宇文泰为董事长。隋朝取代北周,唐朝又取代隋朝,都是该集团在幕后推动的结果。皇帝虽然依靠他们上位,但成功后难免忌惮这株大树。
李渊即位后,便开始设法削弱关陇集团的势力,但这根深蒂固的势力不是一朝一夕能根除的。经过李渊、李世民、李治以及武则天四代皇帝的共同努力,再加上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寒门子弟得以进入政治舞台,逐渐挤压了关陇集团的生存空间,最终这个横行二百多年的集团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而科举制度的完善,正是李治深思熟虑后制定的战略举措。此前学校教育中仅有五门学科,李治登基后,将算学纳入教学内容。他多次借古代典故强调教学的重要性,命令加强师资力量并提高教师待遇。后来,他首创中央直接管理教育,设立多种图书馆,让学子们免费借阅书籍。同时对学费、教官待遇、成绩评定等方面均有明确规范。
学校教育的蓬勃发展为科举考试输送了大量人才,李治对进士的要求极为严格。正因为他的严谨,唐高宗时期涌现了大量有真才实学的官员,促进了朝政的发展。李治还通过科举制度广泛选拔官员,中举和应试人数迅速增加,科举的影响力逐渐显现于最高层官僚。
高宗的几位宰相都曾通过科举出身,但这一趋势并未完全取代世袭特权,永徽七年,仍有大量胥吏凭职务晋升,进士录取人数仅有22人。李治继位后,长孙无忌权倾朝野,许多奏章未入皇帝之手便被批复,朝堂上无人敢议事,令李治颇为不满。
武则天归来后,起初依附王皇后才能在后宫立足。虽然心机深沉,但她仍需步步为营。入宫第二年,便逐渐利用权谋夺取皇后之位,开始参政。李治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她行动,意在借武则天清除关陇集团,尤其是王皇后势力。
唐太宗驾崩后,武则天被迫出家为尼。一次高宗祭拜父亲时,偶遇武则天,两人相见泪流满面。王皇后获知后,暗中让武则天留发,不久便劝高宗将其接回宫中,以断绝高宗与萧淑妃的关系,巩固自身地位。可武则天迅速赢得高宗宠爱,王皇后和萧淑妃相继失宠。武则天升为昭仪,野心膨胀,策划夺后。
武则天诬陷王皇后,残忍掐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并嫁祸给王皇后。当王皇后探望女儿离开后不久,武则天即行杀害。高宗发现女儿已亡,武则天假装悲痛,并指控王皇后谋害。高宗震怒,欲废黜王皇后,但顾虑朝臣反对,遂与武则天一同访长孙无忌,寻求支持。
长孙无忌权势巨大,是高宗的舅父,只要他同意,废后事宜将顺利推进。可他对这一提议避而不谈,令高宗和武则天失望。钟书社人士李义甫知道高宗的打算,上奏请求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高宗大悦,亲召见李义甫,赐以珠宝。
据《旧唐书》记载,“帝将立昭仪武氏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帝乃密遣使赐无忌金银宝器各一车、绫锦十车,以悦其意。”高宗召集长孙无忌、李勤于志宁、褚遂良商议废后事,褚遂良坚决反对,遭高宗怒斥,被拖出内殿。
不久后,李勤巧妙回答高宗关于废后事的询问,暗示此乃家事,无需外人插手。高宗遂决意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并命许靖宗向朝臣传达旨意,劝他们少管闲事。
武则天政治野心极强,不惜为了皇后之位残害亲生女儿,同时面临长孙无忌等权臣的反对。李治本身体弱,多病,常头晕眼花,难以处理政务,便将朝政大权逐渐交给武则天,暗中观察她清理长孙无忌集团。
武则天登台后,许多忌惮长孙无忌权势且与他不合的官员视她为坚强后盾。长孙无忌逐渐孤立,被武则天以反叛罪名陷害,最终由许敬宗处决。
从私人角度看,武则天不仅帮李治清理了对手,也帮助了与长孙无忌有矛盾的朝臣。但从公事层面讲,绞杀长孙无忌使武则天功不可没,她成功清除了掌控朝廷的关陇集团,巩固了皇权。李治因此看到了武则天的政治才能,逐步让她参与政务,完成权力交接,稳固了大唐的统治。
从李治登基,到清除关陇集团的过程,可见李治并非软弱无能,反而极具心机和远见。他暗中支持武则天扫除阻碍皇权的势力,这不仅彰显了他的治国智慧和政治手腕,也体现了他对促进政治稳定、文化传承及国际关系的积极影响。
参考资料:
《旧唐书·本纪第四·高宗》
《
发布于:天津市展鹏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